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重生日不落当海盗 > 0337 教会晚钟

0337 教会晚钟(1/ 2)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
海娜像烟一样穿行在无人的逼仄的石板巷。

军城圣卡洛斯,80%以上的居民都是驻扎在此的军人,没有土著,没有奴隶,连少数贵人选择的仆役也是正经的白人,破产的、犯过罪的、生活不如意的、被家人出售或抛弃的,林林总总。

人们来此的原因不是工作就是掏金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既不会有社交的意愿,也缺乏享乐的空余。

这大概能为城里的人带来安全感。

但也正因如此,这里始终缺乏生活的气息。明明天色算不上晚,街巷上却不见了人影。

海娜很喜欢这种宵禁似的环境。

夜深人静,四野无人,她可以放开手脚肆意奔跑,丝毫不用担心路人的惊呼会把她从潜藏的阴影当中拽出来。

这是最好的。

海娜飞也似跑着,在夜色下追踪着散落在各处的阴暗和影子。一切有实的东西对她来说都是通路,无论是石巷、檐廊、墙壁、杂物,还是院子中栽种的树木,临街阳台上张挂的绳索……

黑色的罩衣迎着风展开巨大的衣摆,像一团贴地而行的乌云,只一会就无声息地飘荡到教堂钟楼的尖塔正下。

塔身上唯一的门打开着,门边颓倒着一个神父,坐倒在血泊中。

他张着嘴,睁着眼,灰色的眸子无神地望着天上的月亮,咽喉处有一道巨大的伤口,已经流尽了血,暗红色翻卷的肉隐隐能辨出内藏的枝节。

海娜贴着尸体靠墙站定,软底的皮靴离血泊只有不到一拳的距离,侧耳倾听门内和钟楼上的声音。

她并不去看那具近在咫尺的尸体,因为需要关注的细节在飞身接近的时候都已经看清了,神父遇害的细节并不难猜。

更何况一个不认识的上帝信徒的死活和她并没有多少关系,她只需要确定一件事,那就是钟楼上的枪手是不是还在原地。

等了四分多钟,第三轮枪声如约响起,缓慢,坚定,干脆,透露出射手强大的自信和轻松的状态。

射击的间隔很稳定。

不是那种毫无灵气的死板的固定,枪手的每一枪都紧压在别墅的反击上,虽然没有打断别墅的枪声,但海娜明显听出了别墅那头的失措和慌乱。

找到你了……

海娜摘下兜帽,目视着钟楼上行将消散的轻烟?脚尖一点?钻进尖塔。

……

又一次射空第三把枪,纳西恩靠着钟楼的壁坐下来。

他从子弹袋中掏出纸壳弹?咬开纸壳?把预装的火药倒进肯塔基细长的枪管,接着又掏出单独的铅丸?塞进枪膛,抽出通条向内压实。

美国人造出来的肯塔基是这个世界上最远也最准的枪。

手持着这把枪?顶级的猎兵可以实现300米以上距离的刺杀?就连普通的优秀枪手也可以把自己的有效射程延伸到100米开外。

这个数据放在这个时代很有些匪夷所思。

因为就主流的步枪数据而言,老迈的褐贝斯即便理论射程也只有300米,新锐的查尔维尔远一些,理论380米?但二者的有效射程是一样的?都只有30米。

肯塔基的枪管比褐贝斯和查尔维尔都要长,理论射程450米,测试有效射程80米,这都是这条细长枪管中所暗藏的如工艺品般精美的手工膛线的功劳。

但即便如此,肯塔基依旧是一件冷门的武器?不仅其他国家的人鲜少用它,连发明它的美国人?实际配装的数量都很稀少。

前装燧发枪发展到现在,预装的纸壳子弹早已是提升射速的标配。

其他枪的预装子弹都是把火药和铅弹装在一起?只要撕开,倒药?用通条压实?枪械就做好了击发的准备?训练有素的枪手们轻易就可以做到30秒甚至20秒一轮。

但肯塔基不行。

成也膛线,败也膛线,膛线导致肯塔基的枪管失去了前装枪赖以为生的气密性。

正常装填的模式下,火药引燃的动能顺着膛线被大量溢散,剩下的力量连把铅弹推出枪膛都属勉强,更别说用它实现超距离刺杀式的袭击。

所以肯塔基的铅弹是特殊的。

外层裏蜡、包纸或布,更多的是直接用比枪管口径略大的大铅丸,用通条旋转着挤进去,和击发药压实。

说白了,就是绞尽脑汁,在装弹过程中加工出自带旋纹,且与枪膛本身膛线完美契合的弹丸。

这种反人类的装弹设计直接毁掉了这把完美的枪。

皮尔斯不喜欢肯塔基,因为他人小手短力气有限,每装一次弹需要5分钟,假如是在摇晃的大海上,还要额外承受超过50%的哑火率。

纳西恩则很喜欢肯塔基,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牌猎兵,他可以把每把枪的装弹时间压缩到一分半钟,就算是身处于大海,因为弹药过度变形而造成的哑火也不会超过20%。

当然,在海上使用肯塔基的机会很有限。

战船在接舷或抵近的状态下,猎兵和目标的距离很少超过100米。对于他们来说,装填快速的普通步枪能发挥更大的价值,也比几分钟一枪的肯塔基更具威慑效果。

猎兵是无敌的。

身为战场的死神,猎兵们始终相信,能够杀死猎兵的唯有猎兵。
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新书推荐:人在红楼,开局倭寇送经验北宋大法官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?诸天大明联盟美国农业不发达,需要金坷垃穿进语文书,从刺猹开始宋时从梦华录开始大明1805堡宗别闹扎纸匠:这是聊斋明末
返回顶部